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再思考<br/>——外国语学院举办李丹弟教授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0-12-22来源: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在大讨论期间,对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调研时发现,他们的课程思政从课前准备、批判性思维、比较意识、文化自信以及课外拓展等五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实践经验丰富。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到好的经验,外国语学院特邀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教授作《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再思考》的专题讲座。本讲座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分析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意义,结合浙江工商大学外语教育的具体实践,深度思考加强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的关键环节。学校党委副书记叶素、外国语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参加了讲座。

    李丹弟强调,大学课堂绝不是单纯传播知识的场所,大学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精神家园,思想和政治财富的精神高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各类课程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所以加强相互了解,需要有“语言”这个利器。外语老师要善于基于现有的外语教材,通过重新组合,重点推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英语教学大纲中,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教育的各个环节,确保落实落细。外语教育的思政改革绝不意味着要外语教师偏离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本位,而是如何在完成语言技能这一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使思政教育的效用最大化,做到隐性植入、润物无声。

    叶素表示通过聆听有三点印象深刻:第一是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并且能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中心工作,进行谋划与顶层设计;第二是学校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视,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是李丹弟关于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路径的分享,深有启发。

    通过本次讲座学习,老师们很有收获。未来,我们还要进行多次调研、讨论,结合外语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地实现三全育人。


附:

李丹弟教授个人简介: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语言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高等教学学会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外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在《语言研究》、《中国外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省哲社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等10余项。


返回顶部
关闭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