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8日,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2023年学术求索论坛顺利召开,外国语学院院长马博森出席活动并致辞,学院教师近80人参加活动。本次论坛以“理解当代中国·外语学科建设的新使命”为主题,共同探讨外语学科建设在理念创新、学科融合、范式引领、服务国家等方面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论坛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威、浙江大学教授刘朝晖作主题报告,并组织安排三个分论坛开展学术交流研讨。
主题讲座过后,学院以主题划分为三组分论坛,老师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学术交流。
在语言与认知分论坛,王小潞教授从规约度和熟悉度视角,研究汉语不同类型的非字面语言形式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王慧莉教授采用动作-句子-一致性效应范式,旨在探究体认语言学理论是否适用于动作相关的汉语违实语言加工;李俊敏教授通过设计词汇判断任务,探索英语学习者对自由词根与粘着词根的加工是否存在差异;刘晓萍教授采用音位监测任务,选用六类词汇作为语料,研究不同水平的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语音通达情况;贾娟博士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中国英语教师在疫情期间家庭环境网络教学中的身份、责任和关系的变化;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傅杨采用眼动和脑电实验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两组二语学习者(汉语和西班牙语)在学习英语新词时的差异。王小潞和王慧莉分别对汇报进行分析点评,会场讨论热烈,气氛活跃。
翻译与文化分论坛交流的内容丰富多样,参会教师积极交流,气氛热烈。卢卫中教授基于自身广告文本英译审校经历分析了亚运会广告翻译的错误原因,并提出了广告翻译策略与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黄庆欢副教授对美国学者魏莉莎的戏曲思想与京剧舞台指示的翻译伦理进行了阐述;沈明霞副教授运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测算并对比分析省赛与国赛参赛选手的非流利指标,从而分析两类译员在口译流利度方面的异同;应远马博士通过个人的翻译实践讨论了在ChatGPT背景下应如何理性看待翻译与技术的关系;沈晓鹏博士以中美冲突问题为例借鉴儒家的“天下”概念,提出了一种以关怀/情感为基础的和平教育模式;高鸽博士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德语译介历经长期遇冷的起步期、蓬勃发展的高峰期、黯然回落的低潮期后已构成德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在传播与构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文学与教育分论坛,报告人围绕英美文学、世界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话题开展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表示收获颇丰。赵志义教授探讨世界文学与话语权利的话题,世界文学逐渐形成了以英美文学为“核心”的文学与中国文学等“边缘”地区的文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元“同质化”趋势;隋红升教授以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为例,重点探讨文学中的老年疾病书写;段波教授以《董贝父子》等作品为例探讨狄更斯的小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指出狄更斯以现实的或者想象的方式参与了英国的海权建构尤其是英国的海洋贸易霸权的进程;殷小琴副教授使用问卷调查研究的量化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张天恩博士以一位留日学生的遭遇为例,分析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爱与恨、家国情怀与个人情绪;吴忠华老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教育问题进行交流,他认为英语在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果。

外语学科是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纽带,外语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外国语学院作为赋能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加强外语学科建设、提升外语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外国语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依托“名城名校”办学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积极搭建学术交流互动平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迄今为止,外国语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求索论坛,邀请来自全国知名高校10余位专家学者,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浙江大学许钧教授等,线上线下累计参加师生近300人。论坛有力促进了学院师生学术交流,加强院内各学科方向间的学术对话,营造以老带新、新老互动的良好科研氛围,提升了学院整体科研水平。
建功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外语人,我们应当深入思考更加重视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与传承,关注中国特色外语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不断推动学校外语教育的新变革、新发展。
END
图片:何婧、陈栩旭、黄庆欢、贾娟、张天恩
文字:陈嬿、陈雨佳、黄庆欢、贾娟、张天恩
编辑:陈蒋莹
初审:李俊敏
审核:赵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