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外国语学院学术求索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12-21来源:外国语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学校人才工作大会号召,做好人才培育与关爱,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关爱学生、业务精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外国语学院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修养,推动学院整体科研及教学的可持续良性发展,2021年12月17日,“2021· 外国语学院学术求索论坛”在云端举行。

    本次论坛包括大会主旨报告和分会场报告,16位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分会场I(翻译 & 语言)和分会场II(文化 & 教育教学)进行报告。12月17日上午,论坛正式拉开帷幕,院长助理李俊敏副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院长马博森教授为开幕式致辞。

 

    马博森介绍了本次论坛举办的背景和初衷,阐释了论坛秉承的“求索”精神,并强调希望能够以此次论坛为起点,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助推教师发展。

 

    论坛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分别做主旨报告。

 

    束定芳教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外国语》主编。他所做的题为“‘辛奇’不‘新奇’——兼谈语言研究与社会文化的结合”主旨报告,以韩国农业部将Kimchi的汉语译名由“泡菜”改为“辛奇”的过程和相关争论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关基本范畴理论、转喻(命名)理论等,说明新译名为什么不能被接受。同时,通过对本次改名风波以及其他相关中韩文化冲突的分析,说明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但通常情况下,文化或认知决定了语言使用。语言是个人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更是社会认知的结果。在问答环节,束定芳教授对我院教师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陈存军教授对该主旨报告进行总结,并代表全体我院教师感谢束定芳教授的精彩分享。

 

    杨枫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他所做的主旨报告题为“知识翻译学建构的知识论基础”。杨枫教授指出,语言、文化和译者一直是翻译的三驾马车,文化在翻译中一直鸠占鹊巢,而以知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知识翻译学,可以抓住翻译的知识本质。知识与翻译具有同构性,都是关于词与物、词与事、词与人的认知行为和社会实践。知识既是翻译的先在,也是翻译的现在,更是翻译的存在。知识既是翻译的理论,也是翻译的方法;既是翻译的的工具,也是翻译的目的。在他看来,知识翻译学具有强大的理论统摄力,既可以翻译一切科学话语,又可以阐释一切人文话语,解构了目前的一切翻译学成为元理论,其他各种翻译学都以翻译研究的范式和视角而安身立命。在问答环节,杨枫教授对我院教师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赵志义教授对该主旨报告进行总结,并代表全体我院教师感谢杨枫教授的精彩分享。

    12月17日下午,分会场I((翻译 & 语言)和分会场II(文化 & 教育教学)在线同步进行。

    分会场I由李俊敏和王倩主持,并邀请学院特聘教授王小潞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何文忠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共8场报告,涉及翻译与对外传播、语言习得与语言应用等研究领域。

 

    学院的8位老师汇报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沈明霞老师通过研究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分析了专业译员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应远马老师以翻译伦理为视角,将译者的权利分为生存权、选择权和发展权,将译者的义务分为自身完善、职业道德,翻译文化这三类,并提出权利和义务也会随着时间和形势的改变而改变;黄庆欢老师汇报了魏莉莎京剧翻译伦理研究;王倩老师透过华人精英的TED演讲,探讨其对于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启示;贾娟老师探讨了体认语言学视域下的学术素养观;华迪圣老师利用两种语料库从词语搭配的视角对近义词「痛ましい」和「痛々しい」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李俊敏老师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中学生在词素识别、理解、构词三个维度上的派生词素习得特征;沈鸿雁老师研究老年群体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每位老师结束汇报后,王小潞和何文忠两位教授都给出了真诚而精准的点评,并对后续的研究及论文写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分会场II(文化与教育教学)由富瑜和殷小琴主持,并邀请学院讲座教授李媛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隋红升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共8场报告,涉及教育教学、文化、宗教学、翻译理论、跨文化等研究领域。

 

    分会场以王晓范老师关于《西国立志编》的报告开场,王老师介绍了《西国立志编》的成书背景、基本内容与特色,着重分析了中村自身的思想背景对本书翻译的重要影响。高原老师的报告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羞耻”产生的前提、诱因、反应机制和处理方式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他者在“羞耻”生成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个体掩饰“羞耻”的各种手段。张佳老师以麦布女王的形象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莎士比亚、琼森、德雷顿和雪莱等人的作品,对16-19世纪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指明了麦布女王的历史形象嬗变与两大象征英国鼎盛繁荣的女王时代之间的关联。

    殷小琴老师的实证研究探索了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的实际成效,通过访谈敏锐地发现了因为课程衔接、学习基础、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的学生在美国学习阶段遭遇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建议。陈晓角老师的研究从教学者的视角出发,通过细致地课堂观察,发现了本科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缺失现象,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骆京景老师的报告以PCK理论为出发点,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师在向ESP转型过程中应当采取何种相应的发展路径提升其PCK四个维度(即: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知识、学科技术知识),以及教师在提升PCK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找到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准确定位。陈芳老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基础,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从成员、目标、中介、机制四个方面阐释了“双师型”教师PLC的建设机制及其对专业教师道德层面、研究层面、教学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影响,探索了商务英语教师PLC建设的理论框架、平台设立和能效评估。

    富瑜老师分享了她关于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她以“万物一体”为核心概念,对比了中国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与西班牙神学家依纳爵对“一体”的思考和理解,并提出了这两种文明对话的可能性。

    两位点评嘉宾妙语连珠、奇思涌现,给每位报告人提供了富有针对性、极具可行性的研究指导。在讨论中,大家还就自传研究、跨文化与身份认知、形象建构与形象嬗变、如何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教学中的情感研究、如何利用课堂进行实证研究、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转型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2021· 外国语学院学术求索论坛”是学院举办的首届学术求索论坛,与会老师纷纷表示本次论坛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契机和平台,学院全体教师将继续秉持论坛秉承的“求索”精神,奋发进取,改革创新,前瞻学科学术前沿主动谋变,积极应对学科建设面临的新挑战,补短板、强优势,精进科研和教学能力,怀揣理想和情怀,适应变革与发展的要求,成就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美好教育梦想!

图/罗琪

文/王倩、沈明霞、高原、罗琪

审核/马博森

返回顶部
关闭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