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特邀,2008届英语专业何昊校友专程返回母校在文一109教室为分院师生做题为“From文科专业to教育科技-我的英语专业转型之路”的分享讲座,2019级百余名新生参加活动接受分院新生转型期教育系列活动第一讲。活动由学工办主任洪灵敏主持。
讲座开始,洪灵敏老师首先上台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何昊校友个人的基本情况。这使同学们在正式聆听分享讲座之前,对眼前这个学长产生了初印象--优秀!
开门见山:打开非传统专业的“窗口”
接下来,何昊校友开门见山地向大家阐明了此次讲座的目的--为文科专业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发展选择。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以后只能做老师、翻译或导游等传统职业,并不知道还有自己还可以向选择教育科技方向,还有很多同学甚至没听说过这个专业。
为使在座的同学更直观地了解教育科技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他以目前城院师生都在用的bb平台为例:老师将课堂上用到的PPT和和课后作业发布到平台上面,学生课后可以进行线上自主学习,这就是典型的教育科技应用的例子。“我想告诉大家,除了目前被大家熟知的传统专业外,还有其他的专业可供大家作转型参考,而且转型难度并不大。”何昊说道。
针对外院女生较多且很多女生对于计算机技能不太感兴趣的情况,何昊鼓励大家:只要有兴趣、有信息、有勇气,女生也可以成为技术大牛,都可以靠写代码和数据分析作为挣钱吃饭的本领。
个人发展:以做促学,积少成多
紧接着,何昊以电脑维修、公共演讲、英汉翻译等多个技能点的不断演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历程。
本科毕业时,他在项目管理、科研实施等技能方面还是“小白”,随着老师、硕士、博士等不同身份的变化,他的技能等级也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如今技能满满的的大佬。
虽然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也学到了一些技能,但是大部分技能都是靠他自己慢慢的自学,点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么,他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很多人都会问我,我是怎么对技术产生兴趣的呢?其实从中学时对家里电脑的反复拆卸,到大学时期经常帮同学们修电脑、杀病毒,我一直对着技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自己是文科出身,高考时并选择技术性专业的机会。直到大三时研究课题时第一次接触到教育科技这个词,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还可以将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靠它吃饭。”自那以后,何昊对教育科技的兴趣就有增无减。
指明道路:文科专业如何转型到教育科技
“在转型到教育科技专业之前,首先要通过问自己是否对教学或教学设计是否感兴趣、对技术改善教学体验是否感兴趣等问题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申请教育科技专业。”何昊讲道。
确定自己对这方面的学习感兴趣之后,何昊带大家了解了学习教育科技这个专业要学习的各项技能。
随后,何昊校友为大家推荐了国内外多所设有教育科技专业的学校以及此专业的申请流程,为有意向学习此专业的同学指明了方向。
最后,何昊校友列举了几位成功从文科专业转型到教育科技专业的典范,鼓励大家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每个人都可以向他们一样获得成功。
此次讲座为外语学子解答了文科专业将来能够做什么,为大家介绍了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除了选择教师、翻译等传统职业外,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方向文科专业也可以转型到其他专业,并且难度不大,提供大家多样的选择。
会后交流:聆听第一位以学生身份捐赠的校友心声
校友捐赠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指标,是衡量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韦巍院长曾讲到,一个校友有能力在社会上发展得很杰出,同时又愿意给母校捐款。不论金额大小,都可以体现一个学校在对外办学方面的凝聚力。
讲座结束后,何昊校友来访校友总会城市客厅,常务副院长斯荣喜向他颁发捐赠证书。交流中他一再谦虚地说,小额捐赠不用接受捐赠证书的,电邮个电子收据就可以了。
每年捐赠五千,连续捐赠五年。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说:“我从心底里觉得外国语学院是娘家,我感谢她。希望她变得更好是我捐赠的初衷。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校友能为学院提供捐赠,希望以后同学们有更充裕的经费可以参加培训、比赛、出国交流,有更多的学长学姐可以帮助他们去远航。”
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傲。在万千城院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城院学子定将飞的更远。
人物简介:
何昊,英语专业2008届毕业生,外语学院“何昊-EDPC捐赠基金”捐赠人。(EDPC,即外语学院英语辩论与演讲中心,力行以赛促学)
毕业后,他进入新东方,先后担任出国留学培训讲师和留学培训项目经理的职务近六年。2015年8月,他前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并于2017年5月取得硕士学位。现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在STEAM教育和面向非母语学习者的英语教育中,游戏化学习和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方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文/程明
图/邵梦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