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哲,英语专业1502班,曾任外国语学院团学联办公室主任、校学生会副主席,曾获校优秀团员、外交流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等。
热心志愿服务主动争取机会
张晨哲并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贴合专业方向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在去年第九届中国(杭州)城市会展发展大会(The 9th China (Hangzhou) City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Development Conference)中,他曾担任ICCA(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 Congress Association)亚太区总监(Asia-Pacific Region) Noor Ahamd先生的随行翻译员。茶歇期间,由于当时在场的只有外宾、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领导,张晨哲还主动担起了时任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先生和外宾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
“参加这类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能开拓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我们学校不是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者的定点招募学校,所以我是通过浙大的青志报名参加的。”因为机会难得,报名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将近五百左右,而且除了张晨哲以外的其他同学都是来自浙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张晨哲并没有退缩,他一路披荆斩棘,经过层层选拔后顺利通过浙江大学和浙江团省委联合面试,成为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三十位求是“小梧桐”之一。
实践专业技能 感悟专业挑战
初到乌镇,接到任务的张晨哲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与会嘉宾来自世界各地,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张晨哲和其他每一位“小梧桐”一样,需要在短时间内将整个乌镇景区的每一条路,每一个酒店,甚至每一个厕所都牢记在心里,一个都不能遗漏。熟悉路线那几天,张晨哲的微信步数每天都在两万以上,“每一步都是自己拿着地图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虽然有点辛苦,但是很值得,也很有成就感。”除此之外,志愿服务期间还有考试以及学校之间的各种比赛,“可以说这次志愿活动对于我们志愿者来说是脑力与体力的双要求了”,张晨哲感慨道。
大会开始后,张晨哲的主要工作是为工作组和与会人员提供翻译服务,作为专业方向为翻译的外语人,在看到互联网之光展览里面人工智能那精准而又迅速的翻译之后,张晨哲由衷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强大,同时这也让他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危机感,“一定要好好学习,以更加严格要为翻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让人工智能代替我。”张晨哲在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这样说道。
实践出真知 求索再奋进
这次志愿服务给张晨哲最大的心得大概就是发现了自己在很多特定领域存在很多知识盲区。比如人工智能,“可能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平时不太关注这一领域,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人工智能如此精准的翻译,我可能也不会这么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强大力量。”
在张晨哲看来,志愿服务是一种锻炼自己的很好的方式,“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夯实牢固专业基础,然而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尽可能地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多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绝不能只顾埋头苦干,眼光要放地长远一些,去认识更多的人,更好地提升自己。”
文/程明